中國古代稱自然鹽為“鹵”,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,才稱之為“鹽”。我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,是在洪荒時代,與動物對巖鹽、鹽水的舐飲一樣,是出自生理本能。我國古代流傳下的“白鹿飲泉”、“牛舐地出鹽”、“群猴舔地”、“羝羊舐土”的記載,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亞有康納瓦舐鹽地,都說明了這一點。 我國最早發現并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。其產地在晉、陜、甘等廣大西北地區,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(即解池、河東鹽池)歷史悠久,在《史記》中有記載,黃帝曾戰炎帝于阪泉,敗蚩尢于涿鹿,后又“邑于涿鹿之阿”。據專家考證:“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,相近有蚩尤城、蚩尤村及濁澤,一名涿鹿”。而“炎黃血戰,實為食鹽而起”。 另一種自然鹽是巖鹽,因產于“鹽山”故稱巖鹽。產地在今天甘肅環縣南曲子附近和甘肅泉市。所謂“鹽山”實際是指大粒礦鹽,除了主要化學成份NaCIQH,因各地質、地層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異,從而出現赤、紫、青、黑、白等不同的顏色。鹽的主要用途,在古代主要是食用,《周官。鹽人》,“形鹽”用以供賓客。又說:“王之膳羞,供飴鹽,后及世子亦如之”。這里所說的“形鹽”是指白色巖鹽,因形體大可以“鏤之寫物”!帮嶜}”是巖鹽中最好的一種,其味咸美“如水精”、“似虎珀”,又稱“君王鹽”。 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,保存有關鹽神的傳說,四川鹽源縣的納西族,供奉“鹽神”是一位少女形象,相傳是她在牧羊時發現了鹽水,后來在此開鑿了鹽井。古巴蠻有酋長廩君與鹽神斗智、最后在“魚鹽之地”定居的神話故事。這說明少數民族特別重視對自然鹽的占有。 自然鹽的發現和利用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有重要作用,但其產地、產量、質量都受自然的制約,只有“人生”鹽的出現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 |